胜利油田现指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分公司的统称。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市的28个县(区)内,主体位于黄河下游的东营市。按地质构造区划,山东省境内可供找油找气的勘探区域属于渤海湾盆地,主要有济阳、昌潍、胶莱、临清、鲁西南等5个坳陷,总面积约6.53万平方千米,油田已取得探矿权面积4.89万平方千米,其中济阳坳陷和浅海地区是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的主战场。截至目前,胜利油田取得探矿权勘探面积达19.4 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总量分别为145亿吨、24738.6亿立方米。 胜利油田是在华北地区早期找油的基础上发现并发展起来的。从1955年起,国家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的勘探队伍,在华北平原进行石油地质普查和地球物理勘探。先后在沧县隆起、临清坳陷、开封坳陷及太康隆起上连续打了井号为华1—华6的6口基准井,均未发现油气显示。1960年11月,在山东省商河县境内打的华7井,在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中发现了良好的生油层和储油层,使勘探出现转机。1961年4月16日,在山东省垦利县东营村附近打的华8井,首次见到工业油流,日产原油8.1吨,标志着胜利油田的发现。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高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胜利油田早期始称“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196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将山东东营地区作为重点区域,形成了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会战。1965年3月,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千吨级油井。1966年2月,探明了山东境内第一个大油田——胜坨油田。由于该油田位于东营地区胜利村一带,为了纪念石油会战取得的重大胜利,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在1964-1966年的3年会战中,胜利探区先后发现和初步探明了胜坨、东辛、永安、滨南、现河庄、郝家、纯化等7个油田,在黄河以南地区形成了比较大的场面,使胜利油田初具规模。此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在黄河以北组织开展了河口、临盘、孤岛等地区的勘探开发会战,实现了胜利油田由黄河南向黄河北的跨越。到1978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上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并保持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1981年开始,国家对胜利油田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对胜利油田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对地下情况认识的深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经过80年代中期孤东、滨海等油区开发建设会战,胜利油田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1984年突破2000万吨,1987年突破3000万吨,199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原油3355.19万吨。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结束了胜利油田20多年的会战体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油田步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原油产量保持均衡稳产,连续9年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特别是油气勘探开发大步向海上挺进,实现了胜利油田由陆上到海上的跨越。1993年海上埕岛油田投入开发,为胜利油田原油生产提供了新的领域和阵地。在此期间,胜利油田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既“立足胜利发展胜利”,又“跳出胜利发展胜利”。1996年,胜利油田以参与新疆塔里木和田探区风险勘探为标志,实现了由“胜利本土”向国内新区的跨越。2001年,胜利油田走出国门,在伊朗卡山地区中标了0.5万平方千米的风险勘探区块,实现了由国内向国外的跨越。 1998年,国家进行石油石化大重组,根据国务院石油石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胜利油田划归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2000年5月28日,根据中国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署,“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6年1月16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油田目前的机构、资产、人员从机构上分为胜利油田分公司和胜利石油管理局两部分。胜利油田分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是中石化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 目前,胜利油田已连续29年保持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吨以上。原油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油田存续经济内强素质,外拓市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大多数生产经营单位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建设48年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建设、石油石化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